刘徽,2007年获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学博士学位,2009年在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完成博士后研究,2013-2014年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访学。现为浙江大学课程与学习科学系副系主任,担任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STEAM教育组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。主要从事教学设计与教学变革研究、课程理论与课程史研究和教师教育研究。主持“中小学课堂学习环境的设计研究”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,在《教育研究》等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,研究成果连续获得第五届、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,并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(人文社会科学)青年成果奖。主持的《教学理论与设计》等三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课程。
刘登珲,河南新乡人,博士,江南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,硕士生导师,美国普渡大学访问学者,梁溪区教育智库成员、江阴市教育系统柔性引进人才,学术兴趣为课程开发、学习设计、课堂教学模式等,关注课程教学前沿理论的校本理解与实践转化。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课题1项,江苏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,各类市级委托课题3项,近年来在国内外CSSCI、SSCI期刊发表论文18篇,中文核心期刊6篇,出版专著(含合著)2部,多篇论文被《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》、《人大复印资料》全文转载,1份咨询报告被教育部教材局采纳,共同持有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,获无锡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,指导多名本科生获全国校本课程设计大赛一、二等奖。
吴刚平,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,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,博士生导师。 参与研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和课程标准。主持教育部重点课题5项,包括全国教育科学“十五”规划重点课题“校本研究”和“十一五”规划重点课题“教学方法改革的有效性研究”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“十五”规划重点课题“中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”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课题“中小学课程资源的深化研究”、“中国课程思想的古典遗产与现代形态研究”等。在《教育研究》等刊物发表《教学改革的课程论意义》、《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》、《国外课程开发机制的基本类型及改革经验》等重要学术论文及向教育部提交并被采用的独立研究报告《关于国家课程标准的补充建议》和合作研究报告《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研究》等计80余篇。 获首届“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”一等奖、第三届“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”一等奖。
周文叶,教育学博士,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系主任,教授,博士生导师,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;主要研究领域为课程与教学评价、教师专业发展;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、二等奖 ,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;主持“运用表现性评价提升教师立德树人能力研究”“指向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发展研究”“中小学学生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实践”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,在《教育研究》等期刊发表论文 40 余篇,出版专著《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 与技术》 《指向立德树人的教师表现性评价》,译著《变革学校:项目式学习、表现性评价和共同 核心标准》,参与编著《<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(2022)>研读》等。